编者按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也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未来五年,上海将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治理数字化转型,事关新环境、新能力,重点是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组成的“两张网”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即日起,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合作,聚焦上海在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中涌现出的一系列具备标杆示范效应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典型范例,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上海实践,开辟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新赛道,跑出上海产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30秒接警,1分钟出警,5分钟到场”作为上海市化工区管委会应急响应中心的“王炸”标准,通过对事故进行实时模拟反算和趋势推演,“重现”事故并进行科学研判。
发展是硬道理,安全则是基石。应急响应作为化工区“五个一体化”开发理念中“管理服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工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应急响应、责任关怀“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重要环节之一。
上海化学工业区应急响应中心
作为全国第一个引入应急响应概念的上海化工区应急响应中心,不仅全国首次实现实体化运作,还是全国第一个实现“3+X”多警种统一接处警模式的园区,同时还首次实现了跨部门多警种联合处置机制。
打破信息壁垒
形成数据共享“合力”
化工区管委会充分借鉴国际上化工园区的先进应急管理经验,从2003年开始建设应急响应中心,2004年正式投入运行,园区110、119、120实现统一接警,2008年实现多警种、多部门联勤联动,2016年迈出智慧应急步伐。
应急响应中心平时主要发挥政府值班值守、综合运行调度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作用,战时发挥应急处置指挥平台功能。
化工区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坚持“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工作方针,建立具有化工行业特点的应急指挥管理系统,确保实现预警及时 、信息通畅、准备充分、处置专业的应急工作目标。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和化工区合作,建成危险化学品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对园区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查。市交通委与化工区实现数据共享,园区能够随时查看园区内危化品车辆实时数据。市气象局与化工区合作开发运行化工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园区能够及时掌握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低温等13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这些都是打破信息壁垒后实现数据共享的典型案例。”管委会综合办邵晓东介绍道。
园区实景
园区建有大气监测站6座,接入废气排口检测点25个,雨水废水排口监测点104个,实现对大气环境、水体质量的实时监测;在46家主体生产企业布设FAS系统,共设感温感烟感光综合传感器22276个。
通过园区专网建设,实现对化工区重大危险源企业28家、重大危险源133个全天候动态监测。其中:2019年12月完成一、二级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数据接入,涉及14家企业共77路视频监控和426个安全参数。2020年11月24家企业三、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数据71路视频监控和237个安全参数的接入工作。
对外突破信息壁垒,对内也同样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打好组合拳。“对外跨部门强强联合,近年来化工区内部的信息共享也在同步进行。”邵晓东表示:“与化工区市监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实现了对园区企业各类特种设备信息、从业人员信息相关信息进行实时查询。这不仅精准落子在行业的特殊需求上,还加固了当下疫情为背景的各种防疫保障。”
园区共有494路视频监控接入中心,做到公共区域全覆盖,同时配备4G图传、移动视频传输、单兵摄像及无人机视频等视频监控手段。
园区实景
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通过人办证、车办卡、物办签,对进出园区的人、车、物进行有效管理,并已实现与市交通委的数据共享,对危化品车辆实时监控。
数字化转型几步走下来,公安、消防、医疗、安监、环保、防汛、海关、海事、边检等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日常监管,实行应急处置“联勤联动”、应急管理“联防联控”,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出警快、行业全、研判准
数字化转型对标国际
化工区建立三级例会制度,即应急工作周、月例会、企业HSE经理季度例会和年度业主大会以及化工区、金山区、奉贤区三区应急联动协调会议,进一步加强园区与企业、周边的沟通联系,及时互通信息。
园区还组建了统一的800M集群电台网,统一报警电话962911、应急广播、应急微信群组、应急短信群发系统、管委会官网以及微信公众号,确保及时将相关信息发送至各管理单位和园区企业。
园区实景
“对重大信息报告园区要求企业做到10分钟内口头报告、30分钟内书面报告,管委会向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做到30分钟内口头上报、60分钟内书面上报。”邵晓东介绍,化工区建立总体预案1份,专项预案23份;企业预案55份,形成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将园区各管理单位、各企业的现场处置方案在应急系统中统一管理。
“应急响应中心对园区应急演练的统一管理,做到“每月练技术、每季练战术、每年练指挥”,对所有预案逐一激活。每年组织区级综合演练1-2次、桌面推演2-4次,专项演练20余次,企业演练近300次。”
目前,整个园区有公安、消防、医疗、环保、安保、边防、一关两检、防汛办等在内的10多支公共应急队伍。组建4支政府消防站,8支企业联合消防站,45个微型消防站,104个企业工艺处置小组。
园区采取与社会化行业专业队伍合作,组建供电、供水、特种作业、堵漏抢险、拖带吊运等在内的23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还聘请了15位专家组成应急处置“智囊团”。“应急救援工作由最初的纯靠人为判断,到现在的‘人机结合’,都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邵晓东表示。
化工区园区还配备各类专业的应急车辆72辆,其中作战消防车56辆,医疗急救车14辆、环境应急检测车1辆、应急物资保障车1辆。中心建立应急物资管理数据库,将各单位应急物资进行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目前形成专业储备、企业自备和依托第三方储备相结合的共享格局,应急物资储备种类达1000多种。
“指挥人员通过移动APP,及时了解事故处置情况信息,实现远程指挥决策。”邵晓东介绍:“整个应急指挥系统,中心采取模块化管理:共有日常模块、卡口模块、事件处置模块、防汛防台模块等12个模块。”
中心采用多源化报警方式,实行“一人接警、联合处警”的工作机制,做到“30秒接警,1分钟出警,5分钟到场”。中心通过使用模型算法和空间计算,对事故进行实时模拟反算和趋势推演,实现事故进行科学研判。
“现如今,化工区的各项指标都是对标国际的,要知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我们在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标准的同时再去保持它,更是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加持的。”邵晓东表示,“化工区以往的各项成绩都是‘沉在水下’的,下一步,化工区管委会将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发展趋势,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疫情后产业复苏升级带来的重要机遇,从园区经济、产业、信息化发展实际出发,凭借产业集聚优势,增强化工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高水平推进5G、标识解析节点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电子化学品专区服务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大数据决策平台、一网统管系统等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厚植新根基,为打造深度感知、全面互联、智能高效、持续卓越的世界级品牌园区和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